close

http://www.lily-chou-chou.com/

春光是一首我忘了叫什麼名字的鋼琴曲
是德布西的
今天不停迴旋在我的耳朵裡
放下唱針的是捷運上的命運交響曲鈴聲與烏雲密佈的天空

德布西:
我最後一首練的鋼琴曲的作家;是一首有著下雨感覺的曲子。那本書叫版畫,下雨的曲子好像是第一首歌?
練鋼琴練的很無力就是德布西開始,怎麼樣都無法克服,漸漸就失去耐心,於是一向沒什麼堅持的我趁著考一般高中的好藉口,向鋼琴老師希望我去音樂班的願望說掰掰。
跟鋼琴絕緣;從此也跟古典樂絕緣。

七年後我在電影院聽到他。(三年前寫的,是在金馬影展播出後半年寫的。)
〔青春電幻物語〕的主要背景音樂。內容是我不能理解的校園暴力問題,跟或許有點理解的網路人際關係,音樂宗教。日本的校園暴力題材描述的情境,一向都很殘忍,在經過社會選擇過的環境下,我從來沒有經歷過程度或大或小的欺負。也甚少在班上有發生過這種情形。
(不過這可能又是因為我太遲鈍沒發現...又或者是因為我跟班級總是存在著一道玻璃牆)
所以這種題材,除了讓我覺得驚訝,還是驚訝。對於群眾的不理智,從眾,校園欺負對象如何奇妙地被鎖定的過程。以及被欺負的人某一天變成施暴者,這些心理過程,對我來說是一個陌生世界中的"絕望"(這個物體)。
片子裡照理才應該是電影主要背景音樂的乙太歌手,是一個空殼。
有著空虛的乙太精神,和耍神秘的個人色彩。這讓我想到"冷媒體",就因為乙太精神是一個如此虛幻的東西,
所以歌迷才會更加投入,將乙太精神以自己的想像添加血肉。符合自己的需要,創造一個心目中的Lily─一個信仰,於是歌迷被自己想像出來的乙太精神所領導。(後半段跟冷媒體的定義沒關係)
但是在BBS也看到有人並不把音樂作為精神支柱,他就只是音樂。話說回來,天知道那些口口說著乙太精神的人真的信這一套嗎?還是只是在網路上片面人格的演出產生的放大效果,放大久了...也就變成堅定不移的信念了。

另一點,bbs的規定─唯一的入站限制就是必須是喜歡歌手的人。這讓我想到網路民主。
常常有人說網路是一個能個說自己的話的地方,但是顯然說話的場所是受限的,一個反xx的人不可能到xx版去大放厥詞,這種行為通常會遭xx版的版眾群起攻之,於是小群體的意見只會越來越一致,到後來說不定會有人就會認為板上的意見就是所有人的意見,一種意見變成一種強硬的意識形態,再也容不下其他的聲音。
變成一群聚在祭壇前的某某信徒。(用到意識形態四個字讓我很害怕|||)展現到行為上就變成在演唱會場那群圍毆有著不同意見歌迷的人,不管是揍人的人還是被揍的人都是一種信仰的信徒。

網路;套一句系上老師說的話:網路人際關係是既隔離又連結。又如Goffman的陌生人:似近實遠,似遠實近
在青春電幻物語的BBS上徹底表現了上面兩句話,因為隔離作為前提,所以藍貓與主角有心靈交流的可能。
因為隔離消失了,所以連結就不可能存在,藍貓也就死了。藍貓以為對方在物質上是遠的,但是其實是近的
藍貓以為在精神上雙方是近的,但是,板上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陌生人,可能近,也可能遠。不管在物理上或是精神上,網路上的每個人都是其他閱讀者的關切焦點,所以她們是近的。但是展露出來的人格後面隱藏的東西,卻又可能是不可能理解的雙方。

中間的沖繩島旅行,那個撞死人的肇事者的太太說的話也寫實到讓人頭皮發麻;不停重複著:是他自己衝出來的,所以我先生沒錯。鏡頭中農婦的後面就是那個看起來活不了的受害者。這段用藍貓第一次搶的錢做的旅行雖然好像有點突兀,可是又好想不可缺少。集團的形成,權力關係的鞏固,共同的回憶。而那個共同的回憶差點就讓網上的兩個人認出對方的身分。不過那個旅人對他們的影響就不是那麼的明顯了。


回到主題,
那首春光,...本來是一首令人心情平穩的歌曲
不過現在,一想到春光,我可能在短時間內都會持續聯想到這部片
而灰暗了起來

後記:其實那首被我擅自叫做春光的曲子叫做月光
Suite Bergamasque: Clair de Lune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